• 简体中文
  • ENGLISH
  • AA+

HPA2013获奖感言-记录奖-和来贵

发布时间:2014-05-09    点击数:3275

参赛组照:《佛教葬礼》

奖项:记录奖

作者:和来贵(中国)

 

要拍摄好民俗照片,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民俗, 所谓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劳动时有民俗,日常生活中也有民俗,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阶段都有民俗,人们的精神意识领域也同样有民俗的存在。
    民俗现象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又千差万别,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传播,从而在各地盛行。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又会出现新的民俗形式而代替旧的形式。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民俗,比如过年时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却吃年糕,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而存在。民俗大致可分以几个主要类型: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等等。 
    民俗还有另外一大特点,就是跟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例如婚礼上最早是新娘骑毛驴,而后是坐花轿,后也有骑自行车的,而现在是坐汽车,从以上民俗发展的进程不难看出,民俗是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同时民俗也有随时消失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一些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必然要取代落后的传统方式,由这个时期产生的民俗现象也会随着发生变化,甚至消失。基于以上这两个特点,拍摄纪录民俗同时也是纪录时代的发展进程,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中国民俗摄影承担起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在抢救和记录这些传统的过程中,影像资料有着特别的意义。摄影界关心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人越来越重视对民俗摄影的关注与思考。我想这也是民俗摄影的魅力所在。
    民俗摄影不仅是摄影的一个门类,而且它所承载的内容包含了更多的人文、社会和生活的因素。民俗本身不仅反映了当地人生活的文化、活动和习惯,而且深深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精神气质、思想道德、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它在以各种仪式、风俗为形式载体的长期实践中与当地居民实现了深层的互动。因而在民俗摄影中,这些都是需要着重考虑的表现层面。只有真正理解了民俗对当地居民的意义、影响和内涵,才可能在表现上采取相应的手法和角度,否则就可能是只见仪式而不见民俗真谛。
    民俗就在我们身边,就在眼前,而真要去拍了,才突然发现不知道焦点要对准哪里了,民俗不见了,民俗变味了,拍的东西不是民俗了,那么,民俗是什么?民俗摄影拍什么?民俗摄影怎么拍?反倒都成了一些问题。假如你一定要出去拍民俗,我想你可以先读一些有关民俗的专门著作,了解民俗的基本定义和形态,查一些有关你要去的地方的百姓民俗的资料,这样你去了以后就不会太被动,要虚心地向当地的百姓学习,了解清楚当地民俗发展的脉略,那么,民俗的影像自然就会定格在你的底片上。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受陕西民俗摄影学会黄复先生之邀,一块去米脂县拍传统婚礼,其中有一家在婚礼的过程中,新婚去婆家的路上是步行的,一路上吹吹打打甚是热闹,围关的人很多很多,拍起来特别有感觉。拍来拍去却发现怎么也拍不到新娘,几位陪嫁的姑娘走马灯似的来回走动挡往新娘,于是,我就大声喊叫几个姑娘让开,她们理也不理,心里很生气。这时黄复先生告诉我说这是当地的一个风俗,新娘在没见到婆家人之前,露面的机会越少越好,几位陪嫁娘的主要任务就是挡住新娘不让外人看见。这时我才明白了当地民俗习惯在民俗摄影中的重要性,这也是拍民俗活动必修的很重要的一课。
    那么民俗摄影到底拍什么呢? 在这里还应了解民俗的另一个特性,就是具有更强的社会性。但由于民俗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礼仪等生活习俗,直至生产劳动、宗教信仰和文化活动。
    民俗事物的可视性又极为强烈,要把民俗提高到文化的高度上,把拍摄民俗活动提高到更宏观的认识上,民俗题材摄影就会展示出更广阔的天地。具体地讲可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物质民俗主要是指那些人们在创造和享用物质资源过程中不断重复、带有模式性的活动,及其由此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包括生产、商贸、饮食、服饰、居住、交通、通讯、医药保健等方面的民俗。
    二是社会民俗是指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规范着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交往、结合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包括社会组织(如血缘组织、地缘组织、业缘组织等)、社会制度(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节气)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 
    三是精神民俗是形成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基础上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是人类在顺应、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形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行为方式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和民间艺术等。
    那么民俗题材的照片究竟应怎么拍呢? 
    假如你真的是想记录“民俗”,以科学的严谨的态度,用影像和文字的方式去记录、整理、研究“民俗”特定的形式、内容、结构……等等,得到的将不仅是一份民俗的影像图录,由于文字可以记叙“民俗”事项的分类、性质和发生发展过程——记叙这些积淀着“民俗”成因和丰富文化内涵又跨越时空限制的东西恰恰是文字的强项而非图像所长;但影像却可以记录“民俗”外观表现的总体特征及局部细节,从而使我们及其我们的后人得以通过形成于过去、延伸于当今的民俗,把人们当下的生活和生存状态与历史“链接”起来,后人在观看民俗摄影作品时就会与他们的祖辈们相会,倾听历史的回响。在民俗摄影创作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过分的强调形式艺术严重导致在大力追求艺术化的过程中,使民俗摄影偏离了它记录民俗事件的根本方向。许多年来,许多摄影人始终不渝地强调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的“艺术性”,生怕别人说摄影不“艺术”了。在这里,你拍摄的只是照片,是类似司法上用的“证据”,而且你的照片绝对讲究民俗外部特征的影像质量,而非“艺术性”,它不是摄影创作,当然也不是什么艺术摄影。许多摄影师的 “民俗摄影”非常强调“艺术性”,一方面是摄影家被“艺术情结”所囹圄,另一方面是摄影功能单一化的观念泛滥所致,从而导致了这类摄影一再地变味变相。或 许,这正表明“民俗摄影”被误读了。民俗摄影主要属于纪实摄影范畴,民俗摄影要注重民俗活动、民俗事件的真实性。有些民俗活动的报道还可以属于新闻摄影的 范畴,但无论如何不能受摄影者摆布。有幅照片是我一九九七年在陕北米脂一个传统婚礼上拍的,女方嫁妆中有4条用面蒸的鱼,其中有两条大鱼和两条小鱼,象征 着吉庆有余,还意味着大富裕里有小余头。面鱼还用红线双双相对拴成一起,叫“拴面鱼”。祝贺新婚夫妇相亲相爱,白头偕老。而另一幅照片则是影友照的,让这些孩子们每人手里拿一个馍这意味着什么?谁也说不清楚,拍摄者可能认为只有这样摆出的照片才显得艺术而己,这正好是民俗摄影的大忌。在婚礼上花馍的种类和摆放都有规定和要求的,男方要蒸迎新娘的“催妆”馍。新娘上轿前,还要“围儿女馍馍”,就是新娘盘腿坐在新嫁妆被子上,两腿上各放一个大花馍,身体四周再摆上许多小花馍,意思仍是祝愿女儿将来生儿育女,子孙满堂。让孩子们一人拿一个则显得不伦不类。拍摄者只有对准备拍摄的民俗事件事先做过大量的了解和采访,凭着自己娴熟的技艺,以及对事物特有的敏感和预见,才能拍出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
    二、在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上下功夫,这是拍摄好民俗题材最重要的一环,而摄影无疑是它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为了提高资料的可信度,还要在与被调查者直接交谈的基础上,深入民众共同生活,从生活方式的参与,进而到民族意识、文化心理的参与,这绝不同于一般流于形式的“采风”活动,对于确保通过民俗摄影采集民俗影像资料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你应该细致认真地调查、记录、整理、考辨、研究你所获得的文字的还是影像的资料。在民俗摄影中不能不注重资料的积累。无论是民俗知识还是民俗活动的采访技能,都与作者的资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要按照民俗摄影特有的规律认真做好先期调查研究和学习,就能拍好民俗题材而避免失败。只是凭着感觉拍了一组照片,以致后来编辑时连图片说明也写不出来。可也不能凭经验写,常言说不是十里改规矩吗?例如抹黑常常是对方不太防备的时候进行的,比方说,张大爷的儿子结婚,李大叔前来贺喜,李大叔对张大爷说:“大哥,添喜了,你们家添人进口,喜事喜事。”就在说话中间,李大叔已经伸出带着黑的掺了油污的手,给张大爷抹了上去,趁张大爷不防备时已经抹完了。一般抹红或抹黑时,都由同辈人去完成,而不是由下辈、晚辈去给抹。同辈人抹时,男子给男子的同辈抹,女子给女子的同辈抹。这种红的或者是黑的颜色,一般都比较随意。比如黑色,常常是用手在黑烟熏成的黑锅底上抹一把,为了避免被抹者马上洗掉,还常常要在手上沾些油,在黑锅底抹一把,再给同辈的脸上抹上去。凡是老资格的民俗摄影工作者,都可以从各个普通的民俗活动现象中发现实质性内容,从而提前做好充分的拍摄准备。对有关民俗摄影的理论知识普遍比较缺乏,致使一些同志的创作思路长时间停留在单纯为了猎奇而纪录或者只搞唯美的艺术创作。有的认为,民俗摄影就是到少数民族、边远落后的地方去拍摄,汉族、内地、城市没有什么民俗题材可拍;不得要领,使得许多难以遇到的拍摄良机失之交臂;有的干脆这也拍,那也拍,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结果片子消耗不少,收效甚微;还有的由于不大懂民族政策和当地民俗习惯,到民族地区采访闹出笑话,有的甚至违反当地的民俗禁忌和国家民族政策,引起民族地区的不满,造成了民族矛盾。如此种种,虽现象各异,但却说明了一个共同性的问题:缺乏民俗知识,缺乏民俗意识,不下一定气力学点民俗知识是绝对不行的。一旦预测能力与拍摄的技术准备相结合,就不会只顾光影、构图效果而失去拍摄民俗事物本质的机会,民俗摄影经验的积累,往往决定着一个摄影家的创作质量。同一场合的活动,有的摄影者可能有拍不完的内容,有些新手则只能听见别人的快门声咔嚓咔嚓不断,自己却半天按不下一次快门。从事民俗摄影,深度采访和系列报道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民俗摄影中,尤其要强调深入生活,只有了解了各种民俗活动的准备工作、进行阶段、高潮以及结尾,才能拍摄出有说服力,有研究价值,更能被读者接受、喜欢的照片。
    三、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冲击,许多传统的民俗正在迅速消失,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近年来已有许多民俗影友发表过见解,认为应坚持就地就近为主的拍摄创作的原则,这种形式有许多好处:当地的民俗摄影工作者,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可使创作得心应手,从容自如,有可能拍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作品。作者对生活和工作的家乡故土是最熟悉的,又倾注最多感情的地方,对当地的各种民风民俗最为了解,把当地做为自己的创作基地,经过充分准备,有步骤地将各种民俗作为特定的地域文化现象,深入观察体验,细微探索考证,用相机去揭示、展现、研究,一定能拍出更多的风格各异、技艺品位具佳的民俗摄影作品,一定能出色地完成当地民俗抢救任务。这种形式,可省却到外地创作食、住、行等大量的开支,可减少到外地采访的诸多困难和不便。河南这块地方可以拍摄的民俗题材很多很多,例如:面塑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夏邑火店宫、硝山铁花、浚县民间小吃、内乡风味小吃、火锅的历史演变、龙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五大名宴、月饼巨无霸及制作工艺、以月亮命名的菜、又如钧瓷、唐三彩、南阳玉雕、汴绣、版面、太昊陵庙会、中岳庙会、马街书会、郑州城隍庙庙会、开封宋都文化、襄城服戟明寺风筝会、郏县堂街赛会等等。
    四、在拍摄时要善于抓住千万种有民俗特色中的之一,进行有深度成系列的拍摄。如可以分成若干大类,比方说拍摄物质民俗,物质民俗其中之一是服饰民俗,而服饰民俗又包括装饰(服佩)民俗,装饰民俗又可细分为头饰、衣饰、鞋饰三种。日常成人服饰:日常衣服、鞋袜、帽子的样式、布料、裁制,发型,男女衣饰发型的不同等。2.日常儿童服饰: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所用的衣服、鞋帽等。3.特殊服饰:在节日、婚礼、葬礼、祭祀等特殊时日和仪式上所用的衣饰,及老人、孩子的免灾服、死者的寿衣寿帽等的样式、用料及裁制方法。4.床上用品:被、褥、床单、枕头、苫子、席等。5.佩饰:发卡、发簪、发网、发带、头花、头盔、耳套、耳坠、鼻圈、项圈、围巾、套袖、斗蓬、披肩、戒指、手绢、腰带、裙箍、香囊、荷包、佩玉等。照分类尽可能全面的搜集拍摄下来,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就可以拍摄到层次分明,又很有说服力的民俗作品。只要有了深度,作品才不平淡不俗套,才会有新意,才能更生动地反映民俗的真实本质。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有收藏价值、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更易于被读者所接受、所喜爱。
   五、在一次拍摄活动之前,认真地有重点做好先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对采访拍摄成功的程度影响极大。通常,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将要采访的民俗题材进行先期调查研究,方法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也可以请知情人介绍,还可以事先找当地群众座谈。通过调查,力求对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活动的方式内容、特点、意义等心中有数,这样,就可以做到对拍摄对象的活动程序有先见之明,打有把握之仗。
    2.做好拍摄计划,根据拍摄的民俗题材的特点,对民俗活动开始、中间、结尾可能出现的情况包括突发事件做好预先构想,然后制定出详细的拍摄计划,便在拍摄过程中,当拍完一个情节后,也要迅速对下一个情节中可能出现的带有实质性的内容进行预测,从而提前做好各种拍摄准备。反映民风民俗,重要的是要抓取有代表性的、有典型性的、有特色的东西。典型与特色需要作者深入生活去发现、去挖掘。搞民俗摄影创作,不能只图求新鲜的、刺激的、热闹的、好玩的去拍。必须要多观察,多询问。在看与问的基础上,要多想、多思考。即想想如何去表现典型,从什么角度,用什么光线,画面怎么安排,构图怎么处理……等等。想好、构思好,这是一幅艺术作品成功的基础。构思的程度,就是作品优劣的程度。切不可无构思的一味盲目按动快门。盲目是出不来好作品的。
    3.在拍摄前还应作些器材方面的准备, 如相机、胶卷的准备。在拍摄过程中,也有一个不断提前进行技术准备的问题,一个有经验的民俗摄影作者,往往会在民俗活动高潮即将到来之前,把相机中胶卷的尾数几张尽快拍完,而换上一个新胶卷,数码机一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在一个卡快拍完时要换一新卡,关键时刻猛猛地“扫上一梭子”。这时也应时刻注意相机电池问题,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长时期民俗摄影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问题,由于摄影者经验和技术处理的不同,常常出现在同一场合的活动中,一些有经验的作者可以有拍不完的内容,而有些新手则只听别人相机咔嚓咔嚓的拍摄声不断,自己却半天按不了一次快门。
    总之民俗摄影虽然是一门独立性很强的摄影门类,但并非与其它摄影形式绝缘、相互排斥毫无联系。恰恰相反,民俗摄影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与其它摄影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纪实、新闻、艺术、人像等摄影形式的一些拍摄技法,都可以在民俗摄影中有所体现。

在线客服
    HPA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