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中文
  • ENGLISH
  • AA+

HPA2013获奖感言-记录奖-肖殿昌

发布时间:2014-05-19    点击数:3575

参赛组照:《满人祭祖》

奖项:记录奖

作者:肖殿昌(中国)

我喜爱拍摄东北的民俗题材拍摄,早就听说牡丹江农村满族地区有祭祖的活动,联系好几年才得以如愿。从2006年开始我连续3年到牡丹江地区拍摄这个题材。牡丹江宁安是古宁古塔地区,也是满族的原始发源地,这里满族人聚集的多,古老的满族习俗和文化的沉淀也很丰厚,“萨满家祭”就是当地最有特而色的满族活动,也被列入到黑龙江省文化遗产。

满族人祭祖是以一个族姓为单位举行的祭祀活动,在每年的旧历十月初一以后,丰收为“富秋”时,生活幸福,要添人进口,老幼安康,全家太平,为了欢庆鼓舞,全家团聚,都要进行一次敬神拜祖而祈安的家族祭祀活动。祭祀活动是三天,内容就是祭祖先,祭天和祭星星,每天杀一口猪,做年糕,摆供品,由男女萨满跳腰铃舞,祭祀天地和祖先。

我三年拍摄了两家祭祀活动,一个三关姓,另一个是傅姓。这两家在当地是比较有名的大户人家,活动隆重比较原始,参加的人数也多热闹。按照习俗这种活动一般是不让外人参加的,有幸的是这两家是申报文化遗产的,所以我就在当地摄影家协会的邀请下参加了。

整个祭祀活动气氛很神秘,祭祖的三天里,白天黑夜都有活动,请神、杀猪、跳神、念经,祭列祖列宗、祭天地星星,供奉祖宗也崇拜乌鸦和狗,还有生殖崇拜。祭祀罪热闹的就是“察玛”“跳神”,有男“察玛”、女“察玛”、老“察玛”、小“察玛”。“察玛”就是萨满教的萨满,是传承人间和神灵的使者,虽然跳神却不是驱邪治病的跳大神。满族的“察玛”传男不传女,女“察玛”都是自家的媳妇,和男“察玛”一样,要德才兼备的才能够胜任。“察玛”们跳神是专业的,祭神时身带腰铃,手击圆鼓,一走一摆,舞步齐整,鼓声震耳,腰领叮咚,歌喉嘹亮。每天祭神要跳,杀猪腰跳,祭天地要跳,一次祭祀,男女两个“察玛”要跳两次,一天要跳十几次。说神秘这“察玛”还真来神,在老傅家几个“察玛”正跳神期间真的又哭又闹,人家说来神了。还有在晚上的“背灯祭”,专门祭祀原始那时的男女老祖宗在山洞子里结婚洞房的夜晚,整个祭祀不点灯在黑夜里进行,外人不得参加,念经的满语也听不懂,也不让外人听。做完祭祀,几个“察玛”说在黑屋子里看到了蓝光,真是很神的。

满族的老佛爷说的是努尔哈次,很多祭祀活动的习俗都按照老佛爷的规定作。当年救了老佛爷命乌鸦喜鹊,在祭祀时专门在当院里竖起一个高高的索罗杆子,上面用方形盘子装上猪肉给鸟儿们吃,吃大肉饭和小肉饭都是按照当年行军打仗和庆功的礼数作的,救了老佛爷命的狗,满族人感恩戴德不吃狗肉,反对戴狗皮帽子。

祭祀活动大都在室内厅堂了进行,有的还在晚上举办,这给摄影带来了难题。我使用佳能相机外加闪光灯,大都用高感光度,整个过程注意抓拍神秘的气氛。3年拍摄了几千张图片,全方位记录了满族祭祀的过程,在民俗协会举办的民俗影赛选片时,我选拔了祭祀的主要场面,突出故事性,除了没有“背灯祭”的场景,其它诸如跳神、祭神、祭火、祭树等有代表性又有神秘感的都精心选拔。为了突现祭祀的神秘性,照片专门做了适度的色彩调整,表现现场那种气氛。

这次民俗摄影大赛我投了几组民俗的片子,都是东北少数民族的少见题材。而《满人祭祖》能够获得提名奖,我觉得应该是作品拍摄和选片比较真实神秘。这使我体会到,民俗摄影要注意拍摄理念和方法,不能够一窝蜂似的拍摄假民俗,更不能够把民俗摄影当作戏剧那样导演拍,民俗摄影要尊重历史和民间习俗,更要运用摄影家的拍摄水平,认真地研究拍摄,真实地反映民俗习俗的真实面貌。还有,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多年来为中国的民俗发展作了很大的工作,不但连续科学的比赛吸引了广大摄影家去参与拍摄,也给民族历史留下了很多珍贵资料,而且在国际上有很大的权威性和知名度,这也是我喜欢民俗协会积极参与的原因。

我拍摄民俗有20年的历史,主要拍摄东北题材即将消失的民俗,[拍摄完的,《鄂温克使鹿部落》《赫哲鱼皮部落》《东北作坊》《东极渔民》《东北老战士》《乡村大集》《东北牛马市》《深山倒套子》《东北民居最后的家园》《百姓名家和传家宝》《森铁工人蒸汽机车》等。在以后的时间里除继续完善这些题材外,还准备拍摄一些北方的手工艺和其它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

在线客服
    HPA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