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中文
  • ENGLISH
  • AA+
当前位置:首页>赛事资讯>HPA2000

第2届年赛评选侧记和思考1(林路)

发布时间:2000-06-03    点击数:3789

民俗摄影的巨大魅力——第二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评选侧记和思考之一(林路)

2000年6月3日下午1点45分,当国际评委在北京东方花园饭店的评选大厅中投下他们最后一个彩色钮扣时,历时三天的第二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评选终于在香槟酒开启的砰然声中,有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完满结局。来自于46个参赛国家1450人的近20000幅摄影作品,编织成了色彩斑斓的人类民俗事象的宏大画卷,并通过评委们亲笔签名的9大分类的54个等级奖项和一百个提名奖的晶莹玑珠,串起了整个世界文化和历史经典的记忆锦帛。

此时,中国民俗协会执行会长和评委会主席沈澈布满血丝的双眼中,终于流露出了激情的笑意,然后兴奋地捧起巨大的香槟酒瓶,向一位又一位国内外评委的酒杯中再次斟满了香槟酒,以表示掩抑不住的谢意。的确,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影像工程的背后,倾注的岂止是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的执著追求,更是一代人对人类远古文明的信诚和对后来者的许诺。正如比赛章程所说:《人类贡献奖》年赛的宗旨在于号召全世界每一位有责任心的人端起照相机,以专题摄影的手段,真实、生动、深刻地记录当今世界各民族民俗的沿革与变迁;发掘、抢救、保存和研究各民族濒临消失的民俗事象;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人类文明,促进和加强人类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为世界和平与世界民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

作为中国人自己举办而又面向整个世界的第一个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国际摄影大赛,人们亲切地称其为“华赛”。今年的第二届比赛在1998年第一届比赛的基础上,又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先来看一组对比的资料:

作为联合国"国际和平文化年"的重点项目,第二届比赛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共同主办,由红、黑、蓝三色组成的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权使用的和平文化年徽号为标志的大赛会徽,使第二届比赛有了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当8年前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成立时的涓涓细流,终于在今天汇成了波澜壮阔的浩瀚江河时,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参与和主办,营造了华赛更为广泛的影响了。第一届华赛共收到了来自世界五大洲等40个国家的参赛作品2200多组,16000多幅,而这一届的参赛国家达到了46个,共计1450人投寄了2266组近20000幅作品。尤其是国外参赛作品比例从上一届的11%上升到了15%,其中法国和越南分别有42位和41位作者参赛,充分展示了大赛的国际性影响力。

当十大分类的作品在展厅中一次又一次逐渐铺开时,一些两届元老的评委们的眼睛也为之一亮。和上届华赛相比,这一次的每一个专题都显得更为丰富厚实。尤其是节日文化、人物服饰、民居建筑、生活方式等几类作品更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丰富多彩的主体样式,从土耳其的传统面包制作,到色彩斑斓的吉普赛婚礼,从印第安人令人沉醉的礼仪,到黑白影调之间层层深入的非洲土著生活,还有一些摄影家对中国传统生肖龙形的形象挖掘,常常令评委们流连忘返,甚至忘记了投下手中的评选钮扣。两届评委、老资格的荷?quot;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董事会成员文森·曼泽尔在接受采访时,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连声肯定说:总的看来这一次比上一届有很大的提高,提高的速度很快,超乎想象。

面对作品浩瀚的海洋,为了保证此次评选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评选团的人员结构也做了较大的调整和充实,九位评委有的参加了上次的评选,有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国皇家摄影协会以及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竭力推荐,他们分别来自英国、荷兰、巴西、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和中国,评委的年龄结构跨度达40岁,从而形成了相当丰富的审美理念,不仅涵盖了东西方的各种文化背景,也使传统与现代的观念在冲击与碰撞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在评选现场,我们看到了老成持重的英国艺术部摄影委员会委员布瑞·坎贝尔先生始终微笑的脸上显示出英国绅士的风度和对自己审美观念的自信;荷兰《M》杂志图片编辑文森·曼泽尔先生则时常在深思熟虑之后流露出一丝诡谲的笑意,在投子的瞬间幽默而不失风度;来自巴西的达·谢尔维拉先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约的中东民俗文化摄影师,他将巴西人的随意和固执带入了评选会场,以其出其不意地发难为整个评选增添了辛辣的风味;加拿大摄影艺术协会会长莱欧娜·伊萨卡女士展示了成熟的大家风度,常常以其女性的风姿和独到的观念恰到好处地融合了评委们的共同意见;而年轻的南非《星报》职业摄影师朱迪·拜伯女士毫不掩饰自由年轻的心态,她所认可的作品一旦得不到高的奖次,她会摇头摆手,一脸不满,一旦她认可的作品得到了好的名次,又会从椅子上一跃而起,大呼小叫;看上去非常年轻的迈克尔·阿曼多利亚先生来自澳大利亚,这位《悉尼摄影师网络》主任摄影师总是不停地穿梭于各位评委之间,毫不保留地袒露自己的观念,使整个会场也显得年轻而富有朝气;三位中国评委也是风格各异,被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授予"杰出摄影活动家"称号的袁毅平先生是摄影界熟知的理论专家,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的老顾问,在每天展桌之间来回穿梭令人疲惫的评选过程中,依然以稳健的脚步给人以年轻的活力;上届年赛评委、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副会长夏放先生在评选以前就将作品都浏览了一遍,凭借深厚的功底有的放矢,独具慧眼;至于评选会主席沈澈先生,每每在关键时刻总是妙语连珠,使整个评选过程得以顺利完满地进行。

当然,这是一次意味非凡却是相当艰难的评选,随着参赛作品的增加和拍摄水准的提高,竞争的激烈性和评选的公正性也得到了一次真正的考验。正如沈澈会长在评选开始前的会议上所说:我们的朋友越来越多,全世界都需要民俗摄影,需要保留更多更有价值的民俗文化,因此这样的一次评选也是"美丽的陷阱",会非常的辛苦。然而正是有了这一次又一次的"美丽的陷阱",民俗摄影的世界性的辉煌才会不断地得到发扬和光大。

三天的评选结束了,然而评选后留下的思考更多。正如一些专家所指出的,世界是多元的,世界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都有其特有的基因、内涵、意蕴、情趣,正是这样的区别和不同构成了世界文化的繁荣和绚丽。摄影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手段,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正越来越大地影响着这个世界。有趣的是,在进入图像时代的今天,摄影所可以为世界文化现代化作出的贡献,决不是因为有了同一类型的相机而可能取消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而恰恰因为人的心灵的多样和丰富性,为世界的多元性、多样性提供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接近、相互学习的可能。面对一次又一次铺开的摄影作品的波澜,面对世界各地丰富得让人沉醉的民俗,每一个在场的评委和工作人员兴高采烈地看到"世界变小了!"世界变小的真正意义并不是说世界变得越来越单调了,而是说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了。在浏览中发现,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有地理、种族、文字、语言、传统等多方面的原因,它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替代性。不可以将一个民族的文化不管它多么优秀强行输入或植入另一个民族。而正因为如此,民俗摄影的拍摄方式和表现手段也因该以其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替代性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性使得人类各民族文化都有对话的可能和必要,而摄影家之间的对话也在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摄影大赛中得到了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正如二届大赛开幕前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项部主管经过考察后致信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时,高度赞扬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可以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起,利用图像,为发扬光大中国文化和国际文化作出贡献"。他们同时还特别强调指出,正因为有了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这一合作伙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便可以得到特有的摄影作品,用作独有的后盾,支持其多项计划的实施。正由于这样的伙伴,才使该组织对计划看得更清晰,活动开展得更有针对性,在选取艺术品方面更敏锐。

今天的民俗与图像,似乎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共同拥抱着人类世界最为圣洁而充满诱惑力的过去和未来,他们找到了人类记忆中最为敏感的神经元素,让已经和正在发黄的模糊岁月变得逐渐清晰起来,以照相银盐和数码成像的方式,通过人类心灵最深处的善良和柔情,不断修正人类的残酷和野蛮,将人类不同的肤色融合在世界同一片和平的蓝天下。“华赛”正是应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贯强调的方针,以摄影为手段记录民俗文化是促进民族间相互了解和和平共处十分紧迫的工作,说明民俗摄影已经成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新世界语",有着加强多元文化的对话,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用,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这就是民俗摄影对世界和人类的最大贡献所在。

一次成功的评选结束了,正是又一次世界范围的民俗文化和摄影艺术的交流的开始。作为联合国为期十年的和平文化年的重要活动之一,这次大赛的获奖作品将制作一个盛大的联合国使命摄影作品展,除了在中国国内各大城市展出之外,还将以中国为起点在亚洲巡展,以教科文总部巴黎为起点在欧洲巡展,以联合国总部纽约为起点在美洲巡展,全部的巡展时间在一年以上。这样就可以让全世界通过民俗摄影、通过“华赛”对文化的多元性有更为深入具体的感性认识,以促进多民族的文化交流和理解沟通。

白色的,灰色的,黑色的,红色的,黄色的……在我的眼前,一直晃动着评委们投下的不同颜色的纽扣,这些颜色交织在一起,就像各个民族不同的肤色,交错叠合着,述说着一个民族文化多元共进的大趋势。在现场摄影记者快门声最后响起的那一刻,我看到了评选大厅窗外的那一片纯净蓝色的天空!


在线客服
    HPA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