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中文
  • ENGLISH
  • AA+
当前位置:首页>赛事资讯>HPA2000

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留给世界的珍贵遗产(曾昱晗)

发布时间:2000-11-15    点击数:3287

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留给世界的珍贵遗产(曾昱晗)


刊于2000年11月法文杂志《MIIEU》


其实,民俗摄影伴随着摄影艺术的产生而衍化了一百多年。十八世纪中期,英国的纪实摄影家们有感于英国将遗忘传统礼仪和祭典仪式,开始大量拍摄带有传统色彩的生活习俗照片;十九世纪初一位法国的银行家阿贝尔·肯恩以自己的全部家产开始一项伟大的人文计划:建立地球档案,资助法国大中学的年轻教师及师范院校的大学毕业生走遍五十多个国家进行拍摄。许多摄影家或认同摄影价值的人们怀抱着自己的人文信念以及对人类植根的传统的深情,历尽辛苦,将身边或更远的人与事记录下来。  

民俗摄影是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历史、文化沿革与习俗的写真,特定的物质生存环境和独有的精神面貌纪实,它所具有的民族、历史学术价值和实用民俗佐证价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文化保存传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一个中国人,在用去十几年时间,拍摄了几乎囊括中国所有民族的近二十万张图片之后,忽然领悟到:民俗摄影是一项千百万人的宏大事业!于是,有了一个摄影比赛来鼓励全世界对传统有责任心的专业与业余的摄影师,来汇集展现丰富多彩文化的图片。这就是1998年首创的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  

“人类贡献奖”的定名突出了民俗摄影的文献功能。民俗事象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可视形象,而摄影手段的直观性、真实性和瞬间的永恒性,使它在民俗文化的发掘整理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功能,所以摄影可以成为民俗文化研究中最科学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民俗摄影能把现存的和行将消逝的民俗活动中的有形文化真实生动地记录和再现,使其具有较高的史料、文献、承传价值。从1998年和2000年两届大赛看,令人激动的民俗事象比比皆是,而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将值得更加长久地回味。  

“人类贡献奖”年赛面向全世界,而且不分性别、年龄、种族、国家,更无专业、业余之别,唯一困难的是为了充分体现民俗事象的完整性和采访挖掘的深度,要求组照投稿,每组必须在6-12幅之间,而且为了保证作品的真实性,不得投送合成照、拼贴照、特技照等。  

2000年的“人类贡献奖”年赛与上届相同亦分九个专题:  

人物服饰类:包括个性独特的民族人物肖像或故事,风格独特的服装、饰物等。  

民居建筑类:包括传统民居、公共设施的布局、修建过程、居住民俗和其它特色建筑风光等。  

生活方式类:反映不同地域人们的生存方式及日常生产劳动,包括渔、猎、农、牧、林、手工、副业、集市、程式交通工具及民间医术等。  

节日文化类:包括各种农事节日、年节、文娱性节日及传统节日的活动和过程等。  

饮食文化类:包括各种酒俗、茶道、饮食习俗  

宗教文化类:包括种类宗教节日庆典、宗教建筑、宗教活动及在这些活动中的传统习俗等。  

人生礼仪类:包括诞生、成年、禁忌、道德、婚嫁、丧葬、传统礼仪等。  

文体游艺类:包括各民族的传统体育竞技、游艺娱乐、文化教育、民间工艺及地方戏剧等。  

综合类:包括某一地区民族或原始部落的综合、系列生活习俗。  

年赛开始征稿于1999年9月1日,截止到2000年3月31日,共获得了1448位参赛者的认可比赛章程、提交比赛作品的签名,他们分别来自46个国家。这些国家包括:  

在亚洲参赛最多的当然是中国,另外还有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以色列、伊朗、尼伯尔、泰国、孟加拉、马来西亚、菲律宾;  

欧洲的英国、爱尔兰、法国、德国、荷兰、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希腊、意大利、俄罗斯、立陶宛、乌克兰、匈牙利、波兰、保加利亚、斯洛伐克、南斯拉夫;  

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玻利维亚、危地马拉、委内瑞拉、秘鲁、巴西、阿根廷、智利;  

非洲的南非、毛里求斯、马里、多哥、赞比亚; 澳洲的澳大利亚。  

2000年5月底,“人类贡献奖”年赛组委会再次向世界邀请包括具有丰富的实际摄影经验的摄影师,世界重要图片杂志的资深编辑,担任过国际摄影大赛评委的摄影评论家在内的九位评委,对所有2000多组,近20000幅参赛作品做出权威性的评审。与第一届年赛不同的是本届没有产生大奖。因为是据比赛规则,“人类贡献奖”年赛的大奖将由九位评委在九个专题一等奖中投票选出,如未超过半数,大奖空缺;奖金将分别划入各类专题奖,每类增设获奖者三名。而本届的评审团一致认为第二届“人类贡献奖”年赛整体水平提高,九个专题一等奖都具有相当的水准,水平也十分接近,无法选出大奖。于是,本届年赛的获奖作品达54组,而各类一等奖分别是:  

人物服饰类:周兴利(黑龙江)靰鞡  

民居建筑类:宋刚明(湖北)徽派建筑  

生活方式类:李 楠(山东)中国针灸  

节日文化类:欧燕生(云南)哀牢山跳虎豹  

饮食文化类:韩 飞(安徽)皖北古茶镇——临涣  

宗教文化类:Coutausse Jean-Claude(法国)海地伏都教  

人生礼仪类:高鸿勋(河南)祝寿  

文体游艺类:Joe Bensen(美国)美国西部牛仔  

综 合 类:Franco Zecchin(法国)马达加斯加的渥作斯  

从一等奖的内容你就可以看出“人类贡献奖”年赛的丰富性与包容性,如果能够了解到二至六等奖、提名奖甚至所有参赛作品的内容,“人类贡献奖”的记录性和文献价值将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如果说皖南的徽派建筑是摄影师们喜欢聚焦,也最能体现中国建筑的风格,那么,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还有山东以海草作为缮顶的“海草房”(三等奖,中国刘志刚),东北地区因地制宜地采用诸如树枝、柴垛、铁丝、甚至汽油筒等等作为住宅围墙的“关东篱笆墙”(提名奖,中国王家振),还有陕西的窑洞(提名奖,中国陈宝生),福建的土楼(提名奖,中国林瑞红),更有拍摄建筑细部的烟囱(提名奖,中国王胜利)、门神(提名,中国韩瑞芳)。可惜的是在外国民居作品中只有法国的Menghimi Julien的也门建筑得到了提名奖,使得各具特色的世界建筑,比如美仑美孚的哥特式建筑、传统的印第安长屋等没有在本届年赛中全面地呈现出来。  

相比之下,在节日文化类的作品中,我们则见到了匈牙利的布索加拉节(三等奖,匈牙利Eva Arnold),泰国的水灯节(提名奖,马来西亚林嘉顺),葡萄牙的赛马会(提名奖,葡萄牙Bruno Santos),另外还有许多中国各地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展现:汉族的“闹元宵”(六等奖,中国汪建伟)、“花灯节”(提名奖,中国余沛连),独龙族的“剽牛祭天”(五等奖,中国杨发顺),彝族的虎豹节(一等奖,中国欧燕生)等等。  

中国人并非是不苟言笑、驯服呆板的蓝蚂蚁,他们有一个常用的习语“吃喝玩乐”,在年赛中你可以看到无论什么的生活,他们都能过得情趣盎然:茶馆的座位从室内延伸到屋檐下(饮食文化一等奖,中国韩飞),三百多年前的古旧铜钱在老太太们的手中自创了一套牌戏(文体游艺六等奖,中国刘冻),他们自制的腊肉有几百年的传统(饮食文化四等奖,中国周升明),冬令小食的糖葫芦也要有品牌的号召力(饮食文化六等奖,中国刘玉坚)。维吾尔族的风味小吃如今在北京都能常常见到(饮食文化提名奖,王民斌),傈僳族的边歌边饮不深入他们的聚居地则不能看到(饮食文化三等奖,宋林武)。儿童的生活和游戏也是摄影家们所关心的,你可以看到乡村的孩子在“双杠”上进行球赛(文体游艺五等奖,中国山乡体育),你可以看到边顶着砖头练功边打扑克的杂技团小演员(文体游艺四等奖,中国李楠)。  

从“吃喝玩乐”小事至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生活态度、生存方式在年赛中依次展开。世界几大宗教在镜头下:藏传佛教的晒佛节(宗教文化二等奖,中国赵广田),伊斯兰教的麦加朝觐(宗教文化五等奖,中国李开杰),基督教的中国传播(宗教文化提名奖,中国徐林)。而其它的宗教样式包括了本次年赛中同种题材得奖最多的伏都教,其中有南美的,也有非洲本土的,还有犹太教(宗教文化六等奖,波兰Andrzey Lisowski)、印度教(宗教文化三等奖,以色列Eddie Gerald),更有彝族的荞菜节(宗教文化提名奖,中国李跃波),汉族的神前祭牲赛(宗教文化提名奖,中国张楚翔)等等。  

同是婚葬礼仪,有欧亚遥遥相对的乌克兰的婚礼(提名奖,Eugeny Kompaniychenko),尼泊尔的葬礼(六等奖,斯洛伐克Slivia Vaculikova),有中国陕西一省的“渭北婚嫁”(提名奖,中国沈宇)和“西府(指八百里秦川的西部)丧葬习俗”(提名奖,中国赵迪民)。然而除了婚葬习俗外,其它的仪式似乎离现代人越来越远了,我们的图片也稀少了许多,尽管中国的高鸿勋为我们展示的中国河南省的一位95岁高龄的老人的祝寿活动荣获了该类专题一等奖。其它的仪式大多保留在比较偏僻的地区,如“阿尔巴尼亚山区习惯法规”(提名奖,意大利Franz Gustincich),“玛雅村圣日”(提名奖,法国Coutausse Jean-Claude),“布隆迪鼓手”(提名奖,法国Philippe Rolle)。  

与仪式相比,生活方式作品则显出比较宽泛的创作,有保留传统较多的非洲俾格米人(生活方式三等奖,法国Bernard Descamps;综合类四等奖,法国Franco Zecchin),亚马逊河上的秘鲁人(生活方式四等奖,西班牙Tino Soriano),马来西亚的依班人(生活方式提名奖,马来西亚Hu Che Siew)。展现现代生活的作品也丰富起来:摩托车上的柳州人(生活方式提名奖,中国蒋建雄),露宿(综合类三等奖,中国王彤),三峡移民生态(生活方式提名奖,中国宋刚明),水泥厂(生活方式提名奖,中国路泞),浦东老家(生活方式提名奖,中国吴建平),临终关怀(生活方式提名奖,中国鲍利辉)等等。  

一届比赛汇集了如此博大的时空,可以预想一下,当年赛长期地举办下去,我们从中看到的多元文化、学到的传统知识、受到的心灵感动的深远影响将是不可估价的。  

主办这个大型的国际赛事的机构是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这家成立六年的中国民间社团,将自身定位于中华民俗文化这一博大精深的领域之中,以“弘扬祖国民族文化,展现可爱中华;加强人类交流和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为宗旨。协会高度赞扬它的会员:“您的加盟,表现出您对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留住“人类记忆”的高度责任感,二十一世纪或更远的将来,人类的安身立命、人类的创造力都将来源于您留住的记忆。”协会的2万余名会员共建立了130多个地方各级组织,并频繁地进行着穿梭采访活动。  

从1998年创办“人类贡献奖”年赛,开始向世界征集民俗摄影图片,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就担负起更大更全面的责任——号召世界各角落每一位有责任心的人端起相机,去挖掘抢救、拍摄整理、保存和研究濒于消逝的民俗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副总干事达尼埃尔·雅尼科在了解了此项活动内容后评价道:“你们所做的工作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做的。”首届年赛成功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签署文件合办第二届“人类贡献奖”年赛,国际和平文化年主席也授权年赛使用和平年的徽号,以向世界发出一个信息:关注多元的文化、古老的传统中包含的人类无限情感的无形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的主持者沈澈先生是一个拥有丰富民俗摄影经历的摄影家。他曾经用二十年的时间孤独地旅行——在云南他到了独龙江峡谷,深入鲜有人去的独龙族采访仅有的纹面和剽牛祭天;在东北的严冬里,他采访赫哲人和鄂伦春人。后来,以他的图片为基础组建了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民俗图片库,目前这个图片库已经拥有了近二十万张包括中国56个民族及日本、印度、秘鲁、荷兰、瑞士、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非等几十个国家的民俗图片。然而沈澈先生说:几进大小瑶山,只不过拍摄了十几个支系的瑶族,而一部瑶族史是由八十多个支系的瑶族文化组成的,这就是“人类贡献奖”创办的初衷。在年赛的参赛作品中,我们看到这样的关注正在成为当今全人类的共识,民俗摄影再不仅仅是摄影家的专利,她已成为一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新世界语。在“人类贡献奖”年赛的倡导下,民俗摄影正在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一种最为直接、最为普及、最为生动的对话!


在线客服
    HPA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