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中文
  • ENGLISH
  • AA+
当前位置:首页>赛事资讯>HPA2002

为记录文化遗产而努力——《人类的记忆Ⅲ》序(沈澈)

发布时间:2002-10-22    点击数:3234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成立即将十年了,我们最自豪的一是拥有两万余名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行业的以发掘、抢救、保护文化遗产为己任的会员,建构了一支重要的、优秀的文化遗产的记录力量,二是花了六年的时间连续举办了三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和"人类贡献奖"年赛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开放性,不分性别、年龄、民族,更无专业、业余之别。这也是促使更多的摄影师、摄影爱好者能够集合在一起的重要条件,而聚集而来的同道正被一个高尚的目标所引领:记录民俗的沿革与变迁;发掘、抢救濒临消逝的民俗事象,保护、共享世界文化遗产。二是自觉地将摄影作为一种手段或工具,不再标榜纯粹的、独立的艺术创作,而是以摄影的纪实性和组照的完整性,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提供最真实的佐证和最系统的研究样本。

"人类贡献奖"以组照配合文字的形式,被证实是比较完整、生动地记录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之一,摄影师们正在实践着用于记录更多类型的民俗事象,他们创作了更多、更灵活的编辑方式,丰富着年赛的文献价值。三届比赛以来,参赛作品涉及120多个国家、中国40多个民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事象。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和"人类贡献奖"年赛所做的是记录古往今来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而孜孜以求的是以此来培育今天和今后的人类的一种生存态度,其中比较突出的应该包括明确认识到文化遗产的多元形态、渐进发展和自豪情愫。

如果文化走向单极化、一元化,这个世界便不只是没有滋味的问题了,我们的前途很有恐龙之虞,所以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与地域的文化正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础,二十一世纪将是多元文化共存理念得到普遍认同的世纪。

我们一直在努力地抢救着文化遗产,而我们的长辈学者那时就在努力地抢救着,我们相信我们的下一辈一定还会努力地抢救下去。对此,我们称之为"抢救心态"。文化遗产,特别是无形文化遗产绝非一成不变,而是因时因地渐进发展的,所以人类永远在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同时面对着抢救祖先的文化创造。正是这种藕断丝连的向前滚动,这种不断审视自我的格外谨慎地向前探行,使文明得到扩展,而非简单重复。"抢救心态"的另一层意义应该是记录今天身边的创造,因为它也会在历史的汰洗中成为传递文化的一环。没有一部史诗是一个人完成的,神农是一个符号,苍颉也是一个符号,所以我们的镜头应该真切地捕捉民间传承的力量,人民群众的历史感,不能坐等一个所谓的即将消逝的民俗事象。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感到了迈向世界强国的能力,但当我们环视平起平坐的友邦,我们如何成其为我们呢?如果仅是唐装和中国结之类的外在包装显然是不足的,只有对中华文化真切认知和充满情感 ,也就是文化自觉,才能真正以此为自豪;只有完美地捍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才能激发人民文化自尊、民族自尊的力量。

我们工作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宣传理念和组织比赛,吸引更多记录者和关注者。参与民俗摄影并非一定成为一个民俗学者,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行动提供一种文献,并从中获得文化滋养,获得文化自觉,而每一个个体的自觉,将连接起民族传承的纽带;不同文化的呈现,又将推进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理解、和平发展。

为了这些目标,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和"人类贡献奖"年赛会不断地努力下去!

"人类贡献奖"走过了三届,本画册--《人类的记忆》III是一个漂亮的惊叹号!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长 沈澈

                                                                       2002年10月

在线客服
    HPA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