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中文
  • ENGLISH
  • AA+
当前位置:首页>赛事资讯>HPA2006

胜败有因——侧记HPA2006(伍振荣)

发布时间:2006-08-10    点击数:4323

原载《摄影杂志》(香港) 2006 年 7 月号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及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CFPA )合办的第五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 HPA2006 )早前在上海举办了一连数天,共四轮的严格评选,七位来自欧美及中国的评委,在来自中国及美国的观察评伦员监察下,完成了艰巨的评審工作。笔者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阿丝迪·贝绍乌奇教授( Azedine Beschaouch )手中接过由他亲手即场签发的国际评审考聘书,正式成为 HPA2006 的“ International Jury Panel ”的成员,以中国评委的身份参与了这一项盛事,获得宝贵的摄影评审的经验。


HUMANITY PHOTO AWARDS 的评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是联合国属下的一个国际级的机构,建立于 1945 年,目前擁有 191 个成员国,负责推广以教育,科学、文化及傳播于人的思想内建设和平,今年正值 UNESCO 成立 60 周年,为隆重其事, UNESCO 把今年已是第五届的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以 HUMANITY PHOTO AWARDS 2006 的名义,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 60 周年的庆典项目。


由于这是一项国际级的摄影活动,吸引了来自全球 62 个国家,共 1722 名摄影师参赛。这个大赛的另一个主办机构是总部设在北京的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今年并选了在上海举行评审,至于大赛的评审团( Jury panel ),这是由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专家所组成,包括来自突尼斯的现任教科文组织顾问 Azedine Beschaouch ,他曾出任 UNESCO 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分别在突尼斯大学、阿尔巴利亚、比利時、埃及、法国及意大利的大学担任考古及古典人文研究的教授及客席教授,是罕有的人类文化专家,在整个评审过程中,他以评审团主席的身份有效地带领了多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评审有效地展开工作。


来自西斑牙的著名当代艺术家 Ignacio Burgos 是个不修边幅、外型豪迈的典型欧洲艺术家的,滿脸胡子,在评审过程中经常提出不同的意见,开拓大家的思考空间,并代来脑袋的震荡。 Petri de pita 被人冠了一个花名叫 PiPi ,是一个来自瑞士文质彬彬、但下巴留著金色的胡子的青年摄影才俊,曾从事商业人像及新闻摄影,目前是瑞士沙伯利地区文化保护局指定的摄影师,人道主义及文化保护摄影是他的强项,评审过程中冷静而又有见地,所有照片若没有英文说明,他一定问个明白才做出评审决定;来自德国的 Claudia Berg 女士是德国最主要的星期日报纸《 Welt am Sonntag 》的主任图片编辑, 20 多年的艺术、文化、科学、体育及旅游的照片评阅经验令她成为整个国际评审团中最研究照片内容、影像结构及整编故事性的一员,到最后一轮的关键性投票前,深入地从不同角度到获奖的作品。来自美国的 Rachel Gordon 是一个令大家眼前一亮的智慧型時代女性,是德国奥玛咨询公司的总监,服务的客户包括法国文化部、巴塞尔文化基金等重要文化机构,在文化领域造诣极深,相当平易近人,是绝佳的团队伙伴。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的夏放副会長是代表中国的评审,他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先生,摄影造诣极深,从事 40 多年专业摄影及摄影理论研究,对中国的民俗文化见识极深,对中国大陆的少数民族文化成颇有认识,经常一语道破参赛作品的文化价值,绝不会单纯从影像的表面做出评审决定;另一位国际评委则是笔者,我一边评相、一边交流,学习颇多啊!


由第一届到第五届均担任“国际评审团秘书长”的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副会长晋琰女士,在终结评审工作的发言时,竟然说我是一个极佳的团队成员,发挥了团队工作的精神,可能她忘记了我和多位国际评委和中国审及专家讨论时,就经常不知自己是在说普通话还是英语,甚至试过用普通话和来自突尼斯的主席介绍自己,弄出不少笑话,还有每次和精通英法日和普通话四国语言的美籍观察员邹远女士交谈时,终觉得不知怎么样开口才对。


另外,大会特聘的其中两位观察评论员均同時拥有专业的摄影师的或摄影媒体的身份,并同时从事摄影教育工作,绝对是和笔者及相近的同行,他们的评选过程中发挥了极佳的观察员作用,特别是来自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的周明副教授,更十分留意每一个评审的评分倾向,在第一轮投票后,他竟然分析出了我的评选模式,另一位监察员又指出我倾向选择黑白作品,我有没有选择的倾向,竟然被他观察的一清二楚,吓得我之后每一次做出决定,也先组织清楚自己做出选择的理由,以免讨论时哑口无言!


这一次担任国际评审,连日不停工作,要在成千上万计的作品中评出结果,体力和精神也是极大的考验,但我今次得到的经验,却是极宝贵的。各位想知道如何能在这一类国际级的摄影比赛中避免被 Out 、以及如何增加入选或获奖的机会吗?以下是我的亲身体验,就和各位分享一下。


必然「出局」的大忌!


要在摄影比赛中获奖,首要考虑不是如何得奖,而是首先避免在多轮评选中,特别是要在未进入正式评选的预选中避免被「预选团」未评先 Out ,或在正式的第一轮评审时被评审一眼看就被 Out 出局。


先说预选的工作。几乎任何比赛均有预选的制度,原因是评审团工作时间极之宝贵和要求高,一些根本不合格的作品,绝不会有机会放在评审的台上,特别是国际级的比赛,参赛作品量极庞大,以今次的人类贡献奖年赛为例,总共有 1722 位参赛共 2896 组作品,总数就有 26235 张作品,因此大会就决定先由国际评审团特别顾问、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长沈澈先生和副会长夏放先生两人先一一审阅所有作品,以极严格的标准先把约 2/3 的作品 Out 出局,仅留下的6000张有机会参与评选。

未评先OUT的大忌:

有那些参赛作品「出身未捷身先死」的呢?根据笔者现场得知,有以下问题的参赛作品一定是没有机会的:

•参赛作品的规格或组照的幅数不符合的必然出局

•曾在历届同一比赛获奖的作品,必然出局

•和历届得奖作品同一题材但水准明显较差的,必然出局

•在无需装裱的比赛中裱了的相框或硬卡,不予参评,即是“睇都唔睇”

•数码照片打印水准太低的,如解像度不足,必然出局

•合成作品、特技作品,不予参评——不要挑战评审的眼光,一旦有怀疑你便出局了,切勿挑战这一项规则

•照片上附有了个人信息,例如把姓名印在照片的边框,不予参评

•此外,水准明显太低或明显不符合参赛主题的,均会出局

初评必OUT大忌

「有幸」平平安安通过预选可以摆上正式评审桌的作品,有机会经过多轮评选,一步一步收紧,最后才选出得奖作品。表面上一轮会比一轮的评审严格,但其实以淘汰的比例计,参赛作品在初选中落选的机会是最大的。可以说,初选的「死亡率」是最高的,因此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到评审的注意投下神圣的一票,才有机会进入第二轮,但另一方面,一旦有一些必死的大忌引到评审的注意,亦会必「死」无疑,以下是笔者在这一次评审中体会到的初选必死大忌:

•滥用谷色彩作品

众所周知,参加摄影比赛不能做特技或合成,但用Photoshop处理曝光及调色是合情合理的,所以,不少摄影师都用尽“合理”的方法,用Photoshop把作品做到最完美。菲林时代,用幻灯片的,彩色负片的,不少人喜欢用偏光镜、Cibachrome或曝光不足等手法处理以提升彩色照片的色彩饱和度。在Photoshop时代,不少人用Saturation工具轻易地推高颜色,以为色彩浓艳就是好相,其实,过度饱和Over Saturation的色彩是彩色照片的大忌,影像的色彩变得极度虚假,因此被Out出局的机会极大。笔者眼见不少或极优秀的作品,就只是因为色彩不合理地浓艳而在第一轮中被一屑不顾而出局,极度可惜。中场休息时,有外国评审问笔者为何那么多中国摄影师拍的参赛作品都喜欢把色彩弄的那么过分艳丽?笔者实在无言以对!

•滥用锐化工具

同一理由,过度锐化的作品都是极度虚假的,不少摄影师(又特别是中国摄影师)的作品Sharp到色与色之间都出现了白色Outline,影像明显被Sharp烂了,没有评审接受这一种作品!

•没有明显趣味中心点

构图极度随便或混乱的作品,把影像弄到乱七八糟的,也是初选的死症。不要说这是个人风格,或这是你刻意地违反构图法规。虽然传统的构图绝不是高水准的评审对影像的必然要求,我们绝不会看到你的照片中用了有三角构图,或看到你画面中有S曲线便给予高分,而是因为常规的构图易于突显你的主题。在极短时间内引起评判的共鸣或注意,那些一眼看下去总觉凌乱不堪的作品,基本上没有人会花时间去“解码”。

•重复的影像

何谓重复的影像?即是基本上同一个影像可能又有直度又有横度,或是远近少许不同或构图有少许不同而影像,但基本上内容相同的,极大可能不会入选,因为评审会觉得摄影师连自己选一张好一点的能力都没有,甚至重复影像可以等同是滥竽充数,这又是会入选吗?

•水准或风格参差

以组图计,如果整组作品的制作水平或拍摄风格有极大的参差,通常会引起反感或犹疑,会不会因此即Out,真的看你的彩数。

•故作特别的处理

个别摄影师会在作品边上加上边框,通常粗边、黑边、白边,甚至正常的放大放晒的菲林边都是可以接受的,但用Photoshop加上造作的边框或特别的彩色框,好好的作品就会变得不伦不类,这极有可能是“自杀”的行为。

•作品上加字

不用多说,用Photoshop在作品上加上字句,例如摄影师的名字,哪怕只是加在边框上(影像外),就是预选中没有被Out,在初选也一定会被Out。

•令人恶心或不安的影像

不少摄影师认为拍摄到血腥、死亡或血肉模糊的“珍贵画面”会十分震撼、十分Impact、十分劲,但不必要的血腥、暴力或不安感,例如拍摄丧礼中死者的脸部特写,极有可能在初选中出局。其实,就算拍摄少数民族奇异或特别的丧礼,也不必要特写死者面貌或血腥画面,当然我说的不是新闻摄影比赛。

•不符合主题

在分类的比赛中,若作品参加了错误的主题,评判是没有权力私下给你调动的,因此,参错组的作品极可能在预评已被Out,就是幸运过关入到第一轮的初选,若主题明显符合较接近另一参赛主题,会被评审认为参错组。由于初选是一个“割爱”的评选过程,水准足以入第二轮的作品多的是,因此,主题有怀疑的作品极有可能被“割爱”。

国际评审对照片的专业考虑

这一类国际级的摄影大赛的平审是极度认真的,首先,大会邀请的国际级评审一定是有相当分量和经验的专业人士,并且来自不同的领域,能就不同的角度去评核照片的价值。因为,这一类重要的比赛,绝不是“摄影技术”的比赛,评审的考虑一定不会单从影像的表象去评出结果,得奖的作品,必须在多个方面均有卓越的表现,例如影像的内涵、影像背后的故事、影像的力量、继而是拍摄的难度,包括摄影师所要花的精神、时间,再到摄影的美学要求、影像的创意与技术,后期制作的水平……因此,以为一辑照片拍摄得“靓”便可以获奖,肯定大错特错。

事实上,每一们评审需要完全自由、独立思考地进行评审的工作,但是,我们每一位都知道,都明白并会尊重摄影比赛的主题及要求。通常,拍摄水准不是唯一或最先的要求,符合比赛的精神或是最重要。

严防评审员作弊

其实,这一类极度严格的比赛,大会一早会印制一份《评审手册》,个别手册上已印上评委的姓名,制作十分认真。手册上清楚列出比赛的简介、背景及目的,以及本届比赛的参赛人数、来自多少个国家,以至总共有多少组及多少幅作品。手册上又清楚印上评选日程(没错,是日程,我们没可能一天之内评审这么多照片,而且又要分多轮评选,一评多日,是件间事!),评选的原则、评选的程序,每日清楚说明每一轮评选的方法及目的。

在评选的原则方面,大会最重视的是得奖作品必须体现本次比赛的宗旨——这也说明,不是“靓相”也有机会获奖,符合大会的宗旨及要求才最重要,其次是制作水平、影像内容的价值,以及拍摄的难度,最后一个原则是要求评委严格遵守评选的方案,即是以评委不能凭个人喜好而胡乱评选。更重要的是,各个评审的票是“同等有效”的——这即是说明了不容许出现评选团中有那些“德高望重”或“地位超然”的可以“一言堂”自己说了就算。各人评选的权力平等,这一项规定完全杜绝了在评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大压小”或“倚老卖老”的弊病。

此外,为了杜绝其他有可能出现的作弊情况,评委手册又特别注明:参赛者自由选择参赛主题,评委无权改变作品参加的主题,此举可以杜绝好作品“名正言顺”地被拿去另一组别,或把某些作品临时“空降”到另一组。

此外,大会又规定评审团成员不得参赛,并要以评审团主席声明与本届参赛作品无关!这一项规定,和世界各地一些学会的比赛中可能会有个别“德高望重”的评委每每向其他评委“声明”某某作品与他“有关”而暗示大家识做形成十分大的反差。事实上,公平的比赛,评判和任何参赛者没有关系是十分重要。

更“绝”的一项规定,是评选进行中,评委不得临场弃权——虽然评委选不出满意的作品时,可以选择不把所有票投尽。

如何增加参赛作品的胜算?

刚才介绍了如何避免必然被Out出局的窍门,令你的大作必然有机会进入真正的评选的,但国际大赛会分多轮的评选,例如以今次的“人类贡献奖”年赛为例,虽然大会已首先大刀阔斧做了预选,但能够进入第一轮的作品也数千幅,当中更有15%能进入第二轮,即是有85%的作品会在第一轮被Out,如何能增加成为进入第二轮评审的15%呢?

没有必然的方法,但我在现场的体验,得出以下的心得:

•简洁的画面,突出的主题

一个观察评审员告诉我,据她的研究所得,历史上被视为最重要的照片,大多数是可以一目了然,照片内容清晰明白的,虽然各位有时可以在画册中看到一些评价甚高的大师级复杂作品,但那些都只会在摄影艺术史中昙花一现,能在摄影历史舞台占一席位的,都以简洁的画面为主,为啥?就是易明白。评委虽然可能花上几天去评相,但都是因为作品多,每一组作品能分到的时间有限。有其他国际比赛评委甚至说,一些国际大赛的首轮评相时,可能只凭半秒也没有的一眼印象去决定一个作品能否入选到第二轮!因此,你的作品内容愈简单易明,是愈能增加胜算。

•高水准的制作

无可避免,精心放晒的专业级作品一定比普遍制作的照片更吸引。例如彩色作品,若色彩过浓,过淡或偏色,一定“祝你好运”;黑白作品,若非是有相当“传统黑白”的放晒功力,只是用Photoshop用Desaturation或Grayscale直改黑白,也是“祝君好运”!

•统一的色彩、相度及风格

一组作品就是一个统一的作品,因此,放晒的水准,例如色相、色阶、反差,需要十分统一,相片的幅度也尽量要统一,如一些用3:2,另一些放成超长度,或是一些有边框,或是一些彩色框一些黑白框,必然会引致坏印象。因此,风格完全统一的作品,能晋身二轮的机会肯定多些。

•切勿标奇立异

虽然有观察评论员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我始终觉得正正常常的边框,特别粗白框、粗黑框,或无框(全相出血),会有更好的印象,刻意做一些特别效果的框,如色边、特别形式的边,能入到第三轮,简直绝无仅有,为啥?因为平时的制作会有较好的印象,特别的制作如果吸引自然好,但一旦引起反效果就会出局了,博得过吗?还是平实一点安全。额外的建议,照片最好用常见的3:2或4:3开度,甚至方度也可以,用近年较多人用的Xpan长度的作品,没有能入选到最后的,因为以特别的相度始终是为了视觉上标奇立异的,在画面的构图处理上,一定不及“正常”相度容易,舍易取难,胜算自然低了。

•作品说明十分重要

如果参赛作品要求有说明,那么,这一份说明将会对能否入局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何用最简洁的文字,把作品的特点说明,能令评委对你的作品另眼相看,是相当考功夫的。我的建议是,请教懂新闻写作的朋友教你用倒金字塔式撰写,即是把最重要的先写;说明照片主题的罕见,拍摄的难度,这都会增加好印象,此外用打字,勿手写,还有,国际的比赛用英文,如果有中国评委,则用中英双语,净用中文或英文说明,可能会失去一半机会!

•切勿合成作弊!

这是大忌,一组作品可能多至10张,如其中一张有合成或被疑是合成,整组作品都会Out,切勿为一时之快,以合成方法做“靓”一张相会导致功亏一篑!

•人性最重要!“靓相”有著数

外国评委多会重视人性,画面中要human interest, human figure,要有反映人类文化的物件,因此,画面若有慑人眼神,有可以被评委“发现”的物品、用具或服饰(视乎你的参赛主题,不一而足)均能吸引评委的注目;如果只是一些色彩艳丽的风光“靓”相,犹如Poster一般,或内容太似熟口熟面的Poster式或广告式照片,甚至用上典型的沙龙手法的作品(沙龙赛例外,我不懂),在这类国际级大赛中都会“死直”。引用另一些国际大赛的经验为例,中国人的作品甚少入围或获奖,原因是作品的光线、色彩、太靓、太合符摄影的标准构图原则、太巧妙的布光、太沙龙、太尽意,在外国评委或现代的中国评委眼中,都可以是大忌!笔者绝不是针对中式沙龙,以今次的HPA2006为例,其中一组拍非洲闪族土人的照片,色彩构图都十分卓越,十分吸引,顺利进入第三轮,大奖在望,但最后被一名外国评委说道这类作品太似某牌子运动用品的广告相,结果就因此被Out了!

结论

笔者今次“卖大饱”,把“摄影随笔”写到成篇论文咁长,希望你们睇完后,日后有机会在国际级的摄影比赛中获奖,其实能吸收前人的经验,就算不能保证获奖,也可增加胜算。

题外话,今次笔者作为中国人身份的评委,眼看不少中国摄影师拍摄的优秀作品,是因为做Unsharp Mark太重手(过份地专业)或太轻率地做过量的Saturation,在第一轮就完全不获考虑,实在可惜,但我当时也在场,也觉这些作品的摄影师滥用了Photoshop,“死有余辜”,因此我也投不落手,无法,过量“味精”的作品实在过不了自己的一关!相反地,一些黑白作品Burn得十分重手,却被称赞黑白造得好,够专业,无他,黑白相劲Burn是黑白艺术作品的传统,故此不要问我点解黑白可以重手,彩色不可以,这是“传统”,结果,今届的大奖作品是一组劲Burn得来层次仍十分丰富作品——虽然我个人仍认为它Burn得略暗了,但最后我也投它一票,因为它实在出色。这一组作品罕有地获来自世界不同地区、不同艺术背景的7位评委审一致选它成为今届的大奖——完全没有侥幸或巧合,实至名归!


在线客服
    HPA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