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过眼录(八)说说腊月的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13-01-10 |
在“人类贡献奖”年赛中有一个最大类“节日文化”(生活习俗也是大类,但相较节日文化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无论中外,“节日”作为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节点,或被浓妆艳抹、或被神圣化,内容和形式均有无尽的记录资源。
举个具体的例子,以中国人最为熟悉的“过年”来说,如果你关注年赛,那是每届获奖作品中都会有“过年”的题材,参赛的那就更多了。但是你把“过年”的历程抠细,把时间往前挪一挪,任何重大节日、仪式哪有不筹备的呢?翻捡一下我们的获奖作品,这部分的内容就太少了。
第5届、第6届都有一组《请年神》获奖,都来自浙江松阳石仓村,难道只有这一个村如此吗?还是我们的摄影师在寻找题材方面过于懒惰呢?当然不同的摄影师也会透露出不同的细节:第6届提名奖《请年神》告诉我们在家里的祭祀可以由女人出面,而第5届文献奖《请年神》表现了去祠堂必须由男性完成。
《请年神》的时间是大年三十的一清早,按现在国家法定的假期,这已经是假期中了,其实过年的筹备要远远早于此,也许是因为那是朝九晚五上班的“业余”摄影师们最忙碌的时间。第5届文献奖《查干湖冬捕》实质上是世居蒙古族对大地养育的感恩,第6届提名奖《年糕制作》则是江淮一带冬季重要的食物储备。
更多的过年筹备往往杂在其它内容中。第4届提名奖《老陕食俗》中有腊月酿酒和背猪腿
第5届文献奖《天井故事》中的做豆腐,第1届提名奖《水乡风情》中的晾鱼干。
第4届提名奖《腊月水乡》,大约是获奖作品中唯一的一组记录腊月的组照,终于看到吃吃喝喝之外的内容了。
好吧,实话说吧,关于腊月,我对年赛的成绩是有所保留的,那么丰富的事象,其实就是身边的,为什么我们不去拍呢?鉴于本文所选图片都是年赛的获奖作品,这里我给予大家的提示就用链接完成吧(若干年前做过的,都是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的作品)。
搭点私活儿《福建省仙游县游洋镇兴山村的年三十儿》,俺这只是照片而已,不过给大伙提个醒:注重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