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为王(六—2)“人物的服饰”还是“人物与服饰”
发布时间:2015-01-16 |
内容为王
写在HPA2015征稿期间
曾昱晗
(六) HPA内容大巡礼
2. “人物的服饰”还是“人物与服饰”
“人物服饰类”从第1届就确立了它在“人类贡献奖”年赛中的地位,实际上,对于这个词,在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上,是有不同的倾向的。它的英文是Portrait & Costume,直译过来是“肖像和服装”,但是从这届起中文释义中的“不同民族的人物肖像”悄然下架了。当然如果你有一组精致的能够展现某一区域或某民族或某一行业服饰的人像作品,我们也是不反对的。
老实说,我们看文化节上的所谓少数民族服饰太多了,以至于对这一类别的存在都失去了信心。另一个有相似观感的类别是“建筑文化”,虽然它很难像那样经过想像发挥的服饰一样被随意更改,但不去深入挖掘,走马观花的所谓“记录”着实表现了目前民俗摄影人对民俗摄影的认知。在HPA2015章程产生之前,的确有一种声音建议:合并“人物服饰”和“建筑文化”,虽然最终这两类图片内容的差距让该建议搁浅,但毕竟表达了对这两类参赛图片质量的担忧。
让我们来拓展一下思路:哪哪哪的人,某某族的传统服装、纹身,都是最直白的。那么还能如何深入一些,拍得更有特色,更为集中,更加细微,这样是不是就可以从所谓的泛泛而论的组照中脱颖而出,引人注目?
比如特定人群的服饰,《道士服饰》,强调的是什么场合穿什么,表达了衣(yi)裳(chang)的文化功能。
即使我们不懂得道教的理论,甚至不了解道教服饰的各种名称,但什么是大礼服、小礼服、常服、亵衣,总是能够一目了然吧?拍摄者不仅需要在资料上进行准备,还要有一段时间继续拍摄,绝非提了相机,赶一两天、两三天的文化节能够办到的。
下面再说一套仪式上的服饰,《缅甸男孩出家仪式上的服饰》,强调的是某个仪式上,各色人等的服饰,表达的是参与这个仪式的所有人的虔诚、郑重、喜悦,以及服从(从小孩子的角度看,对宗教的理解未必深刻,但在服从与学习中,会养成某种习惯)。
骏马彩车、盛装伞盖,父母们为儿子开启成人的第一道仪式;布施则是亲戚、朋友、邻里参与到孩子人生仪式中来的标志。
从换装前的学习到换装后的听讲,在特定的动作、装束中仪式感油然而生,强烈地在意识中打下烙印,产生影响。
特定环境下的服饰还包括表演服饰(注意啊,我说的不是服饰表演),《米兰达的棍子舞》,葡萄牙北部的民间舞蹈,但拍摄地点是里斯本,明显不是“原产地”,照理说完全可能是在文化节之类的活动上拍的,请注意看图片,貌似也有观众喔。但是一,人家连原舞蹈的观众——边做手工边看舞的妇女——都一并搬来,非常注意还原文化情景;
但是二,拍摄者用心,看看下面两张细节,他明白为什么棍子舞明明是“文体游艺类”(请注意,HPA2015没有这个类别了)的事儿,但要放在“人物服饰类”里,在组照中突出了服饰的细节。
总结一下,特定人群、特定仪式、特定表演都可能在“人物服饰类”里出彩,那么,你再想想还有什么我们没提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