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中文
  • ENGLISH
  • AA+
当前位置:首页>赛事资讯>HPA2015

内容为王(六—4)“吃”出文化来

发布时间:2015-02-13    点击数:2546

内容为王

 

写在HPA2015征稿期间

 

曾昱晗

 

     (六) HPA内容大巡礼

4. “吃”出文化来

       饮食文化曾经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别存在于过去的“人类贡献奖”年赛中,但由于事象过于单一、投稿太少等原因被撤消归并到生活习俗中去了。近年来饮食成为了一个“文化”的大热门,前有《舌尖上的中国》,后有一批甚至叫不上名字的电视节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吃”那点儿事拍得漂亮!

       反思当初我们放弃这个类别时,曾经设身处地地为拍摄者考虑:厨房,往往环境不好,拍摄难度比较大,所以才会拍得少吧。那人家怎么做到的?当然以摄影师一己之力,那是无法与拍电视的团队相比的,但起码我们要学学人家的精神,不能总想给自己的退缩找理由吧。

       不过,漂亮,我们还是可以放在其次的(尽管在评审中,评委们也会多看几眼),如何去把饮食的多样性、传承性拍出来,应该更有价值。也许这价值不是你一组图片可以体现的,《舌尖上的中国》不是还拍了第二季吗?韩国的《面条之路》可是从东洋一直讲到意大利。这一点上,“人类贡献奖”年赛毫不逊色:

       民族食物《回族美食馓姆馓》、小地域食物《做藤羹》;做饭的灶《灶头间的故事》、原料的种植《生产大米》;甜的《椰栆糖浆》、咸的《自贡传统制盐作坊》;喝的《边茶制作》、抽的《蒙自新安所刀烟》;中国的《彭州九尺板鸭的制作》、外国的《羊奶酪的制作》……

       都说中国的饮食冠绝世界,其实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食品种类,如果都记录在案,简直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从这个角度讲,“人类贡献奖”年赛做得还很不够。举熟悉的例子,油条,中国的南北方都有,如果从“油炸桧儿”论,历史将近千年,如果从形态上看,长短不一,现在还有色彩变化,我曾经在河南宝丰火车边的小摊吃过一种叫“油馍头”的早点,单根短粗,恐怕也是油条的一种变形。但是至今没有在“人类贡献奖”年赛的参赛作品中看到认真拍油条的。

       如果说吃出文化,除了吃什么,还有怎么吃的问题。《藏族喝早茶》的阵仗,与《饮茶叹大戏》的差别可大了去了。

 1

       普通人的吃与僧侣又不同,《泰国僧侣清晨化缘》讲一种特定人群取得食物的方式,第一幅乍一看,明白谁给谁东西吗?与我们受者降低身份的既定思维完全相反,对吧?而后一幅最右边的孩子是顺便帮僧侣提东西的,后面还有一幅是三轮车的车主免费送僧侣回寺,那车上挂的是丰盛的食物。

2 

       就算是下餐子,也可以翻出许多花样来,就像《新京味饮食风情》列举的。

3 

       这就是一个视角问题,你如何看待身边熟悉的事物,并找到一条线索将之贯穿起来,比如一组外国人拍的《中国人的旅游热》:中国红、围观、革命记忆、简单甚至低俗的体验……

4


在线客服
    HPA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