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为王(六—11) 如何分辨节庆与礼仪
发布时间:2015-03-24 |
内容为王
写在HPA2015征稿期间
曾昱晗
(六) HPA内容大巡礼
11. 如何分辨节庆与礼仪
说到节日就不能不说到礼仪,人们常抱怨中国的节日只剩下吃了,其实就是我们把所有的礼仪文化当成封资修给革命掉了。所以大多数人常常是冲着节庆活动去的,但在拍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残存的古礼、新创的时俗等等,记录下来,又往往因计划不足而拍摄不全面或无法切中要害。
说实话,节庆与礼仪,在岁时或宗教的方面,分辨起来的确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就会出现把一个组照投送到哪个类别的困惑,比如这组《阿拉伯基督徒的复活节》。
名为“复活节”,但作者放在“传统礼仪类”中,我们来读一下整组作品,发现张张都是仪式,特别是这里的独特仪式——抛撒月桂树叶,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欢快的节日气氛上,这说明作者清晰地分辨了节日文化和传统礼仪两个类别的侧重点。对比一下我们自己常常拍的大街上扭秧歌、踩高跷,什么是节庆,什么是礼仪就不言自明了吧?
说得再直白一些,拍礼仪要中规中矩,把规程要交待全面。《舞龙祭》是羌族农历正月的重要祭祀项目,拍摄者很熟悉整个流程,严格依序拍摄了歃血活龙、舞龙拜祭、焚龙归海等一系列祭祀步骤。
在印度神祗众多,朝拜活动复杂,而且非年非节亦多行朝拜,所以在那些人们可能更容易分清节日与礼仪。《印度教圣地的朝拜仪式》拍的不是某个仪式的过程,而是各种朝拜仪式的集合,比如音乐、舞蹈的娱神表演,向塑像、圣人的礼拜,还有类似中国拴绳系命和打坐冥想,等等。
《孟加拉妇女的榕树崇拜》从场面上看,也许在当地这已经是一个节日:具有固定的日期、参与的特定人群、约定俗成的行为范式。但拍摄者很规范地照着仪式的进程,拍摄了该原始信仰仪式的全过程,从最初没有祭祀活动时菩提树(榕树的一种)的平常状态,到准备祭品,祭品的特写、摆放,对树行礼等等。
当然礼仪类别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岁时、宗教节庆活动相区别的,比如我们经常去少数民族地区的朋友都知道有迎宾酒,一种与客人间的互动仪式,且歌且舞且饮,现在多存在于旅游节目中。《新西兰毛利人的迎宾礼节》,我想多一半也是这样的命运。
随着世界的趋同,人际交往的礼仪最先被同化,所能够接受的大抵是所谓先进文化的方式,所以今天都是若干响礼炮、检阅仪仗队了。
与节庆、宗教仪式相区别礼仪形式最大的一类属“人生礼仪”,它是一人一家的事情,不会统一为某个民族、某个地区的共同活动,这一部分我们留待下节分享。当然,也有一些家庭的重大事件,因为某种原因成为家族的重要活动,日积月累积淀而成为某一社群的节日、典礼,比如《客家添丁庆贺仪式》、《圆谱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