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21
套用郭德纲的句式,想说明我及评委们所看到的,也就是参赛者所呈现的,或者说今天我们在网络上大量浏览着的,大多都是“扫街片”。何谓“扫街”?这个词是我听许多摄影人讲述中常用的,概括起来我觉得是说明这样一种摄影状况: 带着旅行社给
2013-01-10
在“人类贡献奖”年赛中有一个最大类“节日文化”(生活习俗也是大类,但相较节日文化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无论中外,“节日”作为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节点,或被浓妆艳抹、或被神圣化,内容和形式均有无尽的记录资源。 举个具体的例子,以
2013-01-06
第8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征稿网站从2012年9月16日上线至今已有113天。这期间我们经历了网站开通初期的小毛病,经历了参赛者一天天增多的喜悦。目前网站运行稳定,已有近百个国家的摄影师注册投稿,参赛人数将近1500名,收到的民俗摄影佳作也越来越
2012-12-31
这是一个相类题材生发出不同角度的话题,随着思路的打开,不按常规出牌,能够容纳更多的内容,令人有阅读的兴趣。 先看普通思路。毫无疑问,土楼一般都是投向建筑类的,试想一堆土楼拥在一起,谁能胜出?推而广之,整个建筑类都面临着相类似
2012-12-19
声明一下,此“题目”非“标题”,指的是我们平时说的找个由头,起个立意,等等。比如说:这第8届年赛开始投稿了,我选哪几个题目来做呢?“民俗”是大范围,即使人像、风光,也要有机地组织到组照中。接着往具体了想,拍过年?很多人拍过了,不新鲜;拍古镇民
2012-12-12
关于比赛,我们说了不少,现在来讲一个相关但离开一些的话题,那就是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的名衔评审,因为不少获奖者有免除评审费直接晋升相应级别高级名衔的经历。“人类贡献奖”年赛从创办的第1届起,就与协会的名衔评审挂钩,但只能算半挂钩,因为协会的“中国
2012-11-30
我认为民俗摄影应该比民俗理论更宽泛,毕竟参与者不都是学者,而且只有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才能够建筑理论大厦。然而总不能拿起相机拍就是民俗吧?也许这个问题要经过几代人的讨论,或者民俗摄影发展壮大了也会分出若干个流派…… 比如
2012-11-23
百余年前外国摄影师、传教士曾拍摄了中国的影像,今天我们要去买,为什么买?我们想了解我们的先人是怎么生活的。那么办个展览,看看不就了解了吗?除了版权的问题,理论家们研究中的使用恐怕是不得不买的一个原因,也就是说一个文本(一张照片),甲理论家可
2012-11-13
“民俗”如何才能从《民俗概论》中走出来?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民俗”中。但是,具有间离效果的是,我们今天都抱着“寻找”的态度在拍“民俗”:网站、报纸定期(特别是节假日前夕)会“告诉”你哪里有“民俗”,摄影人之间也会流传
2012-11-13
我的例子是第2届年赛民居建筑类的一等奖《徽派建筑》,但相信历届获奖作品中绝不止这一组。徽派建筑是一个很受人关注的题材,皖南赣北亦是摄影人心目中的必游之地,照理应该很难出彩了。同时,同届的另一组作品《中国古民居三雕装饰艺术》夺标呼声也很高